做為上市公司,匯川技術(300124)剛剛發表了2018年半年度的財務報告。從幾個關鍵財務指標來看,基本上全線飄紅。前半年銷售總額24.73億元,同比增長27.66%,利潤總額5.54億元,同比增長11.77%。從增長率上來看,匯川技術是明顯快過整體自動化市場增長率的。(據MIR DATABANK研究,中國2018年自動化市場前半年增長率和2017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只有12%左右,其中以伺服電機,工業機器人,CNC等市場的回落尤為明顯)
a)產品領域----深耕行業,尋找細分市場
匯川技術主打產品線分別是變頻器類和運動控制類。取得高增長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其傳統的變頻器業務,在除了電梯行業外,進一步在其他行業快速擴展,例如起重,空壓機,折彎機等領域。主行業電梯行業增長并不快,快的原因是在其他行業搶占了市場份額;第二,伺服電機產品仍然保持較高速度增長。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和其他自動化廠家不同,匯川技術走的是行業深度開發路線,對于任何選定的行業,匯川技術需要深度了解行業客戶的產品需求,工藝要求,以尋求如何改進客戶目前的技術方案。正是在此思路下,匯川在電梯行業推出電梯驅控一體機并取得極大成功。目前在起重,紡機,空調等領域,匯川也在試圖復制其在電梯行業的成功。
b)聯合開發,現場開發----走“定制化”的標準品路線
這是匯川有別于其他公司的另外一個顯著之處。如何基于通用產品,開發針對不同行業和應用的解決方案?匯川給出了最合適的實施方法,即和行業中的代表客戶,聯合開發解決方案,在應用現場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
下圖例舉了匯川和客戶進行聯合開發的情況: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與Top客戶進行共同開發的優點:
c)致力于行業的產業鏈整合
下圖是匯川技術下述各個公司的分類描述:

(時間截止至2018年8月27日)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從上圖可以看出兩個關鍵結論:
第一:在匯川技術選定的下游行業,一定盡力找可以合作的,掌握行業應用知識和客戶資源的系統集成商合作。在電梯行業如此,在紡機,注塑機等行業也是如此。如此一來,其他競爭對手很難在這些行業同匯川技術競爭。
第二:深度的產業鏈整合,尤其針對關鍵零部件。舉個例子,對于伺服電機產品,其關鍵部件是編碼器,目前市場大部分編碼器都是國外品牌進口。只有解決了編碼器的供應問題才能做到不受制于人。在MIR DATABANK看來,匯川運動控制業務,在過去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銷售業績的快速增長,而是收購長春匯通,對伺服上游零部件的資源整合。同樣,對于目前的匯川工業機器人業務,筆者猜測,其管理層的主要訴求,銷售額的快速增長還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解決上游精密減速機的問題。
匯川技術在某些領域做的非常好,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無敵的,在MIR DATABANK看來,其在如下幾個方面是存在明顯短板的:
第一:從產品業務來講,其PLC產品和變頻器,伺服電機相比劣勢明顯。而PLC產品是自動化系統的大腦和核心,是利潤最高的產品,是自動化行業的“印鈔機”。匯川并不是個案,有很多優秀的國內自動化公司,在過去十年都在積極開發和拓展PLC業務,但為什么這么優秀的自動化公司,PLC業務做不起來?MIR DATABANK另有文章進行分析。
第二:在目前智能制造的大潮下,匯川缺少核心軟件產品和系統整合能力。智能制造一定是未來制造業的大方向,但包括匯川在內的國內大部分自動化公司所面臨的狀況是:怎樣從一家賣單品的產品銷售公司,轉變為一家可以為客戶進行整體解決方案設計和實施的解決方案公司?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收購幾家MES公司那么簡單,而是經營思路,市場開發思路,銷售思路從上而下的全面轉變。
第三:匯川工程項目能力比較薄弱。擁有自主的工程項目能力,是過去二十年跨國自動化公司一直在積極投入和布局的。西門子在九十年代剛進入中國時就收購國內工程公司,成立SFAE和SIAS,羅克韋爾在2009年收購西安恒生,都說明在國內擁有工程項目能力有多么重要。
第四:客戶層面,匯川目前主要以私有企業客戶為主,國有企業和大型集團性企業客戶占比較低。這似乎和匯川技術的企業基因和文化相關。不做國有企業,就意味著失去了國內自動化百分之六十的市場,而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相比,是一片藍海市場,更看重品牌,服務,解決方案能力,而不是拼價格。